“草莓栽植時一定要注意弓背朝外,把土挖開,將根舒展放于穴內,然后填入細土壓實,并輕輕提一下苗,做到深不埋心,淺不漏根……”。“五一”假期,走進屯留區河神廟鄉中城村草莓育苗種植基地,一株株綠油油的草莓苗整齊排列、長勢喜人;刎撠熑诵煸茘徱贿吺痉,一邊手把手指導村民挖土、栽苗、壓土,忙得不亦樂乎。
55歲的徐云崗是河神廟鄉的草莓種植大戶,也是方圓幾十里有名的草莓種植“土專家”。早在10年前,他就專程到山東濟南學習種植技術,對草莓選苗、疏花疏果、采摘進行全面系統學習。2019年8月,他從陜西榆林購買3萬株草莓苗,在圪套村承包4座大棚,試著種植了4畝草莓,經過精心管理,當年就喜獲豐收,凈賺20余萬元。
草莓種植效益可觀,但徐云崗并沒有滿足。經過咨詢專家、查閱資料、上網學習,他發現,草莓育苗所需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跟河神廟的氣候非常契合。“我們這里海拔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夏季氣候溫涼,對于草莓苗的生長和發育而言再好不過了。與其從外地買苗,不如自己嘗試一下育苗。”
看到了機遇,徐云崗說干就干。2020年,他結合本地的土壤、氣候,引進市場上廣受歡迎的“紅顏”草莓品種,開始嘗試草莓育苗。首次育苗,徐云崗就嘗到了自繁自育的“甜頭”,當年便成功育出草莓種苗30萬株,僅種苗銷售收入就達到15萬元。2022年,他進一步擴大規模,在中城村開辟100畝土地,建成集草莓育苗種植、管理銷售、觀光采摘于一體的綜合性農場,不斷延伸草莓產業鏈,將小草莓做成了撬動鄉村振興的“大經濟”。
小小一顆草莓,不僅改變了徐云崗的生活,還讓更多鄉親搭上了“致富快車”。“原先地空在那兒也是空著,沒有什么收益,現在除了土地租金,在這里干活每天還能掙到80元。”在基地務工的村民趙志芳樂呵呵地說,自從村里發展了草莓產業,村民們不僅可以用土地入股,優先在基地務工,還能跟著學習種植技術,增加勞務收入。不僅如此,借助從元旦至6月長達半年的草莓采摘期,還帶來了采摘游的人氣,每逢節假日,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草莓基地體驗采摘樂趣,既帶動了全村旅游業發展,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除了‘紅顏’以及深受人們喜愛的奶油草莓‘章姬’外,今年我們還育有‘粉玉’‘天使’等十幾種草莓苗,每個品種都有不同的優點,在市場上都非常走俏,很多來自山東、陜西、遼寧、河北的客商早早就交了訂金。”徐云崗介紹,為進一步做強做大草莓產業,今年首次引進高架無土栽培模式,在省水、省肥、省工的同時,大大提高設施空間利用率,更好地避免病害等問題。同時還立足多年種植草莓的優勢,利用姚家嶺村村集體投資建設的4座大棚發展草莓與葡萄立體套種,進一步提高土地效益,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增收。
“一個人富不算富,帶著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徐云崗說,“接下來,將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抓手,把群眾組織起來抱團發展,加強技術培訓,提升土地價值,吸引更多年輕人敢闖敢干,投身農業,推動草莓產業高質量發展,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力量。”(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