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刮條

修條

編條

泡條

鎖邊

楊春平正在編織簸箕
近日,記者走進襄垣縣王村鎮史塘村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春平的小院里,他正坐在院子里編織簸箕。
今年59歲的楊春平,18歲開始學習柳條編織手藝,勤學好問的他很快掌握了柳編技巧,如今已是第三代傳人,柳編生涯40年。
“柳編以生活用具為主。包括吊花籃系列、提籃系列、園藝系列等,結實耐用、綠色環保、透氣性強,頗受市場青睞,材質主要以柳條為主,柔軟易彎、粗細勻稱。”楊春平說。
據楊春平介紹,一個上等柳編簸箕做工精細講究,要經過選條、刮條、泡條、裁剪、擺條、編條、穿線、上檐、打磨、修剪、定型、鎖邊、收口、栓絲等十余道工序,借助軸子、鉆、鐮刀、鉤針、卡子、錐子等工具,再通過挑、壓、插、繞、穿、貼等系列技法,短則半天,長則一天才能制作完成。
隨著年齡的增長,楊春平編織的技藝越來越精湛,只要看到別人編的樣式,回去后他就能照樣編出來。他還在編織的樣式上不斷創新,方的、圓的、扁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多種多樣。楊春平編出的東西不僅整齊、美觀,而且結實、耐用,拿到集市上都是“搶手貨”。(李陽鴻)